笔趣阁
  1. 笔趣阁
  2. 耽美小说
  3. 诡三国
  4. 第2542章找个敌人呗
设置

第2542章找个敌人呗(2 / 2)


这一次在台上的主角不是庞统而是庞山民。

庞山民其实蛮喜欢关中的气息的这是一种自信味道。

民众的自信。

在荆州不管是在刘表时期还是在曹仁岁月当士族豪右的马车经过官道村寨的时候走过大街城门的时候普通的那些民众百姓总是躲避着往往都是低着头斜着眼瞄尽可能的远离车辆。

然而当庞山民抵达关中三辅之后他发现在关中官道忙碌的农夫也会看看这些马车但身子却从未因此而畏缩亦或是有意的去躲避。

庞山民他原本以为只是自己的错觉但是后来他发现不是这样。

关中三辅的官吏并不认为那些百姓低下头去就是顺从同样也不会认为百姓抬起头就是忤逆。百姓也是如此他们好奇了就是站起来大大方方的看一两眼然后继续忙自己的事情。

做自己的事情并不需要那些额外的举动。

关中是自信的这种自信的心态从农夫的眼神、笑容、或是忙着地里的事只是偶尔抬头擦汗瞬间的一笑展现的淋漓尽致。

就像是关中一直都不满位于山东之下。

青龙寺之中也有这样自信的一群人但不是农夫而是士族子弟尤其是那些寒门子弟。这些人是一群最有雄心的人他们为了施展抱负可以做到常人难以忍受的一切而他们也是最相信士族上下并无高低贵贱的一群人因为他们的出身并不贵所以他们自然便是不信富贵有定数。

毕竟那些相信命运有定数的大多数都不会来长安。

同样都是一个姓氏为什么有人出生就是锦衣玉食有人出生就要落魄低贱?

敢于想凭什么心中便有一股不平气。

有资格想凭什么心中便想着做一番事业。

青龙寺就像是一块磁石将天下有志者聚集在一起。

这样的地方这么一些人当然需要更好的指引更明确的方向。

郑玄没有能做到或者说郑玄他做了但是没有能做好。

骠骑大将军斐潜谋划的事项很大庞山民只是了解了一点点但已经是佩服不已了。他原本以为他前来关中是因为斐潜想要推行黄老之术罢黜儒家然后和斐潜下了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之后庞山民才知道其实不是这样。

庞山民虽然是和庞德公一系是黄老一派的传人但是他也不认为一定要和儒学搞什么非此即彼因为这个天下本身就不是非黑即白的。

庞山民不喜欢纷争也不喜欢和人争辩但是他依旧来了因为他也想和斐潜面对面交流沟通一下了解斐潜究竟对于当下以及整个大汉的未来有一个什么样子的规划和安排。

王天下。

征战不是最终的目的。

如果是为了高官权位当下斐潜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如果是为了百姓富裕平稳那么当下关中百姓已经是逐渐的富裕安定。

如果是

那就很危险了。

所以庞山民即便是不喜欢纷争也来了。

庞山民之前认为人是可以讲道理的只要讲清楚道理那么就很容易做出相应的正确的事情来混乱的征伐是所有人都不想要的局面所以只要清晰了厉害那么聪慧的人自然就不会去做哪些糊涂的事情组做哪些有害而无利的事项。

如果治国者的举措不能让国家强盛百姓安康按照道理来说就不应该去做。

然后斐潜告诉庞山民不是天下人都讲道理的。

想要让天下人都讲道理首先儒家就要讲道理。

因为儒家从孔子那个时候开始就秉承了教育的责任一个怎么样的老师就会带出怎样的学生。天子要讲理百官要讲理百姓还要讲理最后才能大家都讲理。只要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那么就不用讲理了。

而现在斐潜告诉庞山民儒家子弟已经开始变得不讲理了。

从今文经学开始。

从天人感应开始。

从白虎观廷议开始

学术是服务于政治的学术开始不讲道理那么政治也就自然不讲道理了而政治上的不讲道理反过来又会加深学术上的不讲道理。

为什么不讲理呢?

因为拳头大。

斐潜并没有给庞山民说什么大炮射程之内的话但是庞山民大体也能明白。

诸子百家之时儒家拳头不够大而到了大汉后儒家的拳头越来越大也就自然越来越不讲理。想要讲理就必须要有一个势均力敌的对手就像是辩论双方都发现自己打不过对方那就只能争取旁人的支持一样。

这个对手就是斐潜特意找出来的可多之士。

一个强大的外敌就可以让兄弟不至于阋墙。

华夏兄弟之间当没有外敌的时候是携手向前奔的么?

不是的。

是恨不得搞死对方自己当老大。

这是春秋战国的悲剧落幕这是秦始皇留下的石头这是所有华夏帝王的终极目标。

所以要有外敌。

学术上要有外敌政治上要有外敌国家上也有外敌。

这个敌人不能太远太远了感觉不到又不能太近太近了说不得那天反倒是被敌人所害而斐潜当下拿出来的这个敌人似乎刚好。

世间万事皆有利害。如人之食得之为利失之为害。庞山民缓缓的开口说道诸位以为然否?

庞山民立论一出台下众人议论纷纷。

包括郑玄在内台下所有人都在思索但是仔细思索许久后觉得实在找不出庞山民这立论之中有什么毛病便是纷纷点头应是。

虽然有些太过于直接就像是一把钢刀正中而进力取中宫。

庞山民等众人声音略安静了一下便继续说道:如此天下之民多趋利避害是也。饥寒之害也欲趋于温饱也贫困之害也欲趋于富贵也伤乱之害也欲趋于治理也诸如此类乃人之本也天下之愿也。诸位以为然否?

众人相互交头接耳。

这个好像也没什么问题?

而且庞山民也没有说一定所有人全都是趋利避害的他也说了大多都是毕竟什么年代也不能避免乐子魂的存在。更何况还有很多人即便是嘴上说着要忠义实际上行动还是奔着利益去的不也是事实么?

所以庞山民说完了这一句话之后众人也没有什么意见。

庞统微微点头孔孟先贤诸子百家自春秋而生后各有衰亡究其原因乃利国利民者得存害国害民者消亡利于天下得富贵者生害于天下得贫困者亡行清明政事安定四海者则生若苛杂重税流民千里者则亡。文武之道诸子之学莫不如是。诸位以为然否?

庞山民说这些并不是什么废话而是基调。

因为之前已经定下了利害相悖的基调原则所以庞山民继续往下推论也自然没有什么问题。

如果说这个时候有人不同意那么就等同于不同意之前那些已经同意过的事情不仅仅是光打脸这么简单更是要提出驳斥庞山民所谓世间万事皆有利害的总基调而这个总基调又不可能被驳斥。

因为这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

若是觉得矛盾对立统一这个说法是西学便是嗷的一声跳起来要鄙视之其实大可不必。

因为换成华夏的说法也是一样的。

易经之中就有关于阴阳、刚柔、大孝远近、往来、上下、吉凶、祸福、泰否、生死、存亡、利害等等词语的阐述其实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去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强调事物的对立和统一这也是同样的肯定了矛盾的普遍性肯定了矛盾的对立和统一。

所以当庞山民从这个开始说起的时候众人自然也是无法驳斥。

众人没有异议那么庞山民的基论基本上就立稳了。

然后庞山民微笑着扔出了一个炸弹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